骶骨肿瘤早期临床症状隐匿,出现临床症状时常常已发展为巨大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但骶骨肿瘤对放、化疗往往不敏感,手术切除仍是治疗骶骨肿瘤的主要方法。尤其 S3 椎体以上的高位骶骨肿瘤,常常与骶神经根袖紧密粘连,在手术广泛切 除过程中,分离被肿瘤包裹的神经根袖时可能发生硬脊膜损伤。尽管术中紧密缝合受损硬脊膜,但多数硬脊膜损伤者术后发生了脑脊液漏。而一旦发 生,容易导致伤口不愈合,逆行性椎管内感染,甚至颅内感染,其后果严重。术后患者需侧卧位,不能采取头高脚低体位治疗方法,所以传统的方法只能采用单纯伤口旁引流方法治疗,但是这种方法常常使伤口经久不愈,且脑脊液流出量不能控制, 患者易发生低颅压性头痛。近年来神经外科和脊柱外科采用持续腰椎穿刺引流处理脑脊液漏的治疗方法取得良好效果,但国内外文献尚没有骶骨肿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采用此种方法治疗的单独报道。从 2005 年 3 月开始,我们对骶骨肿瘤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使用了持续腰椎穿刺引流处理脑脊液漏,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成年人脉络膜分泌脑脊液的量每分钟 0.4 ml,每日脑脊液分泌总量为 400~450ml,脑脊液流经各个脑室及整个蛛网膜下腔后到上矢状窦旁蛛网膜颗粒被吸收,呈现动态循环。在此程中,硬脊膜起保护作用,提供一个密闭的间隙,使脑脊液压力维持在 80~200 cm 水柱,一旦硬脊膜有破裂,硬脊膜裂口因压力作用张开就会导致脑脊液漏发生。单纯伤口加压包扎或软组织的严密缝合不能解决硬脊膜裂口在压力作用下持续张开的问题,因而脑脊液可积聚于组织间隙或皮下,成为伤口感染的诱因,并进一步发展为逆行性感染,成为对患者危害较大的并发症之一。持续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闭式引流, 可使脑脊液动态循环改道,使脑脊液漏方向转移, 降低椎管内脑脊液压力,使瘘口处脑脊液相对静止或压力明显减小,瘘口部位相对干燥并保持闭合状态,有利于促进瘘口闭合;对已经发生的颅内感染,腰椎穿刺引流还可以起到治疗效果。
持续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引流,使脑脊液脑脊液漏方向改为腰椎水平,高于受损伤的硬脊膜口,脑脊液循环不经过骶尾部瘘口,降低椎管内脑脊液压力,使瘘口处脑脊液相对静止,瘘口部位相对干燥并保持闭合状态,有利于缩短瘘口闭合时间,降低了逆行性感染的风险,即使发生了颅内感染也通过穿刺口将感染的脑脊液流出起到治疗作用。通过三通开关控制引流脑脊液量,保持颅内压平稳,避免了因颅内压变化引发的头痛不适等并发症,同时持续正向引流,避免了颅内外压力不均导致空气逆向进入颅内发生气颅可能。本组 11 例脑脊液漏愈合时间均较长,即使使用了持续腰椎穿刺引流脑脊液,瘘口闭合时间也平均为 14.5 天,较脊柱手术后患者 10 天内脑脊液瘘口可基本闭合长,所以持续腰椎穿刺引流在骶骨肿瘤术后的使用比其它部位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中的使用意义更大。尽管本组患者无论是否使用腰穿引流,均未发生椎管内的感染和颅脑逆行感染,但使用腰椎穿刺引流者瘘口闭合时间明显降低,有效缩短了脑脊液漏治疗时间,进而减少患者在院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且治疗过程中患者自体感觉较好,有较好的安全性,容易被患者所接受,所以持续腰椎穿刺引流术治疗骶骨肿瘤术后脑脊液漏有很好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