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效果与针术及补泻手法关系密切,从 进针到出针的系列操作过程,是促进机体内在 因素转化的条件,是实现补虚泻实的重要环节。 白针针刺后不出血、有针感反应,分切穴、持 针、进针、运针、留针、退针6个步骤。水针 实施针灸和药物的双重治疗,结合经络穴位触 诊选择反应阳性点,软组织损伤选择最明显的 压痛点注入药物。电针是根据病性选择不同的 脉动波形实现电刺激效果。血针分点刺、散刺 和泻血法,以挤出血为度,常用于体表浅静脉 或末梢器官血管丛上的穴位,达到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的目的。气针是利用空气进入皮下或肌肉组织的“占位”性 缓和刺激,适于软组织损伤、神经麻痹、肌肉 萎缩等慢性疾病。磁针有热、酶效应和神经系 统效应。激光针对机体组织的刺激性能良好, 穿透力强,有温热效应和电磁效应,激光有刺 激、消炎、镇痛和促进生长的作用。腑穴埋线 是利用缝线在体内的吸收过程,对机体产生持 久性刺激。
针刺补泻是根据《黄帝内经》“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的施治原则确立的。凡有助于振奋 机体正气,使减弱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手法(逆 时针转动)为补法;凡能够疏泄病邪,使亢进 的机能转向平和的手法(顺时针转动)为泻法。 中兽医古籍记载“出气为虚,入气为实;左转 为补,右转为泻”。后世兽医家提出插针为补, 提针为泻;慢进针、快出针为补,快进针、慢 出针为泻。出针迅速,即按其穴,勿使气外泄 为补;出针时摇动针体,勿按其穴,任其气外 出为泻。顺其气(顺着经脉的方向)为随是补, 逆其气为迎是泻。热补适于寒证和虚证。我们 将穴位分为天、人、地三部分,表层为天,中 间为人,深层为地。进针得气后拇指向前单向 捻转120度同时重按轻提。天部捻转提插9次, 进人人部,再进入地部同法施术,毕后针提到 天部,重复此针法3次。凉泻适于热证和实证, 由深层地部开始,拇指向后单向捻转140度, 同时轻按重提。地部捻转提插6次,将针退到 人部和天部,同法施术,毕后针进入地部重复 操作。通经能够使沿循经络的针感上下传导达 到病所。先针刺到病所,得气后拇指向前捻转 提插,使针感往上传得气。拇指向后捻转提插, 使针感往下传得气,重复操作可提高治疗效果。 补泻不可误用,“补泻反则病益笃”依据病情, 掌握疾病虚实转化的规律,采用相应的补泻手 法,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机体处于虚脱 状态,针刺可以起到回阳固脱的作用;机体处 于实、热、闭的情况,针刺卫可以起到泄热、 启闭的作用。针刺时机体状态是产生补泻效果 的主要困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