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是医学课程里的一门基础课,在医学各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体现教师水平的一个方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要重视第一堂课。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接触任何事物,最初留下的印象是至关重要的,可见第一堂课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上第一堂课时,更应该精心设计,设法引导学生对本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而《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最早接触学习的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进入带着问题听课的状态。例如;在讲骨学总论时就可以设问学生,“人体有多少块骨?婴儿和成年人的骨一样多吗?”“为什么老年人更易骨折?”等。这样,就会吸引着学生去思考,使其对本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整个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 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第一堂课开始,教师就应该意识到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营造一种平等、轻松、活跃的氛围。老师应充分展示自己幽默、诙谐、严谨的教学风格,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想得到学生的信息反馈,教师可通过自己的眼神、表情、手势等方式将自己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会因此受到鼓舞,对老师更加信任,就会给老师以积极的信息反馈。因此,教师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精神的首要因素。课堂上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允许问、允许争论、允许批评、允许自由发表意见。这才是学习的真正过程,也才是有效性教学的具体保证。总之,在课堂教学中以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 多样化的教学也是不可缺少的,他能增加学生的学期兴趣,不会觉得乏味。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改进了教学设施,可以使学生获得更为直观、清晰的感性知识和理性认识,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学生对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